在這個信息碎片如潮水般涌來的時代,靜心閱讀成了一件奢侈的事。我們習(xí)慣了快速滑動、迅速遺忘,卻很少再為一段文字駐足,為一縷記憶停留。然而,總有一些作品,生來就不屬于喧囂。它們像深扎于土壤中的古老植物,安靜、隱忍,卻充滿力量——《趙家葛坊》正是這樣一部書。它不急于被看見,卻值得被記?。徊豢桃庥懞脮r代,反而成了這個時代最稀缺的回響。
當(dāng)我們打開這本書,仿佛推開了一扇被歲月浸潤的木門,門后是一片葛葉扶疏、清香彌漫的世界。在這里,葛不再只是一種植物,它是文明的證人,是民族的記憶,是千百年來我們未曾斷流的精神血脈。
一株葛藤,連起三千年文明線索
早在《詩經(jīng)》中,就有“彼采葛兮,一日不見,如三月兮”的吟唱。葛從那時起,就不僅是織物與食物的來源,更是情感與時間的寄托。而《黃帝內(nèi)經(jīng)》中所載的葛根藥性,更進(jìn)一步揭示了它在先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——可衣、可食、可醫(yī)病,葛可謂真正融入華夏民族的生存肌理。
然而,在漫長的歷史河流中,葛的意義逐漸被現(xiàn)代人淡忘。直到《趙家葛坊》出現(xiàn),它首次系統(tǒng)性地梳理了葛的文化史與生存史,從農(nóng)耕智慧到手工技藝,從家族記憶到商業(yè)倫理,這本書不僅填補了題材的空白,更重建了我們與一種植物、一段文明之間的情感聯(lián)結(jié)。
“活態(tài)敘事”:非遺不再只是名詞,而是動詞
與許多停留在理論梳理或歷史考據(jù)的文化讀物不同,《趙家葛坊》最大的特色,在于它的“活態(tài)性”。作者作為非遺傳承人,并沒有采用居高臨下的觀察視角,而是以親歷者、傳承人的身份,將葛粉制作的每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——“捶、砸、濾、沉”——如敘事詩般緩緩道來。
我們讀到的不只是工藝,更是背后那一整套與自然共處的智慧:“看天吃飯”的農(nóng)事哲學(xué)、“以義制利”的商道倫理、“薪火相傳”的家族信念。這些看似傳統(tǒng)的詞語,在書中不再是口號,而是一個個真實可感的生活現(xiàn)場。正是這種將技藝、人情、土地三者融合的敘事方式,為“非遺”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存在范式——它不必躺在博物館,而是可以活在故事里、呼吸在文字中。
為什么在這個時代,我們更需要這樣一本書?
? 它延續(xù)了《白鹿原》式的家族敘事傳統(tǒng),卻注入了非遺現(xiàn)代傳承的時代命題;
? 它像《大宅門》一樣勾勒出一個老字號“以商養(yǎng)道、以道育商”的百年興衰,卻更強調(diào)小人物、小物件背后的大歷史;
? 它是一場文化的尋根之旅,更是一場精神的返鄉(xiāng)之路。
當(dāng)我們不斷在全球化中尋找自己的位置,當(dāng)“無根感”成為許多人心底的隱痛,《趙家葛坊》提供了一種沉穩(wěn)而深厚的回應(yīng):文化認(rèn)同不是外求而來的,它早就埋在我們與土地、與傳統(tǒng)、與祖先的關(guān)系之中。
讀這本書,像是在斑駁的歲月中打撈一份寧靜
在這個追求即時滿足的時代,《趙家葛坊》反而提供了一種“慢下來”的可能。它不提供捷徑、不販賣焦慮,只是從容地講述著一株植物如何陪伴一個民族走過數(shù)千年,一個家族如何用百年時間守護(hù)一門手藝。這種敘事本身,就成了一種抵抗——抵抗遺忘,抵抗浮淺,抵抗文化同質(zhì)化的洪流。
當(dāng)你翻開這本書,或許也會像我一樣,漸漸慢下來。你會注意到那些曾被忽略的細(xì)節(jié):葛根的清香、捶打葛粉時的節(jié)奏、濾漿時的流水聲、老師傅手心的繭……這些細(xì)微之處,組成了一個龐大而溫暖的文化宇宙。
民族的,不僅是世界的——它首先得是“我們的”
《趙家葛坊》最動人之處,或許在于它并不刻意強調(diào)“走向世界”,而是先深深地回到自己、確認(rèn)自己。它告訴我們,真正的文化自信,不是急于被看見,而是從容地存在;不是一味迎合外界眼光,而是珍惜那些只有我們才懂的符號與情感。
這本書像是一封寫給華夏土地的情書,也是一次向內(nèi)在文明基因的回歸。它讓我們重新理解——何為故鄉(xiāng),何為傳承,何為一個民族真正意義上的“根”。
《趙家葛坊》或許不會成為暢銷榜上的爆款,但它注定會留在某些人的心靈暗處,慢慢生根、長出藤蔓、蔓延出一片不容忽視的精神綠意。它告訴我們,在這個世界上,仍有一些價值必須慢慢沉淀、一些記憶必須溫柔守護(hù)、一些根必須有人愿意繼續(xù)往下扎。愿你也在其中,讀到屬于自己的那一株葛。